第160章 夏侯开释(2 / 3)

续道,"百姓有余粮,商业所以兴盛。"顿了顿,又意味深长地补充:"这都是尚书令的功绩啊。"

杜预握杯的手微微一颤,几滴酒液溅在案几上。他终于明白了夏侯玄此行的用意——这是在为曹璟开脱。那些殿后将士的性命,与关陇的安定繁荣相比,似乎都成了可以接受的代价。

这时,楼下传来胡姬婉转的歌声,伴随着异域风情的琵琶声。烤羊肉的香气从门缝中钻进来,混合着酒香,本该令人食指大动。可杜预脑海中却浮现出那五万将士浴血奋战的画面——他们中很多人可能再也闻不到这样的香气了。

"仆射大人,"杜预终于忍不住问道,声音有些发紧,"难道您也认为那五万洛阳将士是该被牺牲的吗?"

"啪"的一声,夏侯玄将酒杯重重放在案几上,玉杯与檀木相碰的声响格外清脆。他的脸色骤然冷了下来,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。

"元凯,首先你要明白一点,"夏侯玄的声音像淬了冰,"出征蜀汉的是曹爽。如果不是曹昭伯无能,十万大军岂会险些全军覆没?"

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杜预张口欲言,夏侯玄却抬手制止,宽大的衣袖带起一阵微风:"邓艾、桓范没有劝他吗?桓范屡次进谏,皆被他辱骂。堂堂大司农被强留在关中行台,不就是被他当作昔日的田丰吗?"

雅间内一时寂静。楼下胡姬的歌声隐约传来,唱的是一首思乡的曲子,哀婉的旋律让杜预心头一紧。他想起那些战死的将士中,有个才十八岁的小兵,战前还偷偷给他看过未婚妻的画像。

"我只是可悲那五万将士的性命..."杜预声音哽咽,眼前浮现出那些年轻的面孔。他们中的许多人,可能再也回不到故乡了。

夏侯玄长叹一声,目光变得深远。他转动着手中的酒杯,看着酒液在杯中荡漾。"元凯,去地方吧。"他忽然说道,语气缓和下来,"你们这代人对战争的残酷还是理解得太少..."

窗外,最后一缕夕阳的余晖照在夏侯玄的脸上,将他眼角的皱纹映得格外深刻。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,暮色渐渐笼罩了长安城。

五更的梆子声刚过,杜预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。他披衣起身,推开房门时,晨露的寒气扑面而来。一名行台小吏躬身立在阶下,双手捧着一卷黄绢诏书。

"杜参军,行台急令。"

杜预接过诏书,指尖触到冰凉的绢面。展开一看,墨迹犹新,显然是连夜拟就的。诏令很简单:改任华阴县令,即日赴任。落款处盖着关中行台鲜红的印信,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"璟"字私印。

小吏退下后,杜预站在院中,任由晨风吹乱他的鬓发。东方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,长安城的轮廓在晨曦中若隐若现。他忽然想起昨日夏侯玄说的话——"去地方吧"——原来早有安排。

回到书房,杜预开始收拾行装。案几上堆满了竹简和帛书,都是他这些年收集的兵书战策。他的手指抚过《孙子兵法》的竹简,摩挲着《吴起兵法》的帛书边缘,这些都是他视若珍宝的收藏。如今要去地方任职,这些恐怕都要束之高阁了。

"老爷,裴参军来访。"老仆在门外禀报。

杜预还未及回应,裴秀已经大步走了进来。这位新任记室参军脸上带着复杂的神色,既有对好友调任的不舍,又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。

"元凯,我......"

"季彦不必多言。"杜预打断了他,勉强挤出一丝笑容,"恭喜你接任记室参军。这个位置,比我更适合你。"

裴秀欲言又止,最终只是叹了口气,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:"这是华阴县的户籍田册副本,我连夜抄录的。弘农杨氏在当地......"他顿了顿,"你要多加小心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