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作者:向阳舒展)
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晨光带着戈壁的凛冽,将 500 米高的发射架镀成金红色。“玄鸟号” 深空探测器如银色利剑矗立在塔架中央,箭体表面的双生盾图腾在朝阳下流动着金属光泽,每道纹路都由量子纠缠态的荧光材料绘制,随着太阳角度变化折射出不同的光谱 —— 这是周舟团队设计的 “文明光谱”,用 749 局的核心理念编码成宇宙通用的光信号语言。
王强站在指控中心的玻璃幕墙前,指尖在全息操控台上滑动,探测器的载荷清单如瀑布般展开:量子 - 脑机协同系统的神经接口模块泛着蓝光,玉琮符号发生器的绿色光流在透明舱体内循环,最底层的生物舱里,火星苔藓样本正通过营养液维持活性,叶片上的露珠在微重力模拟环境中悬浮成完美的球体。“这些不是普通的载荷,是人类文明的伦理宣言。” 他轻声说,腕表内侧的 “共享” 刻痕与箭体图腾产生奇妙的共振。
陆玄的玉琮模型在观测台的晨光中泛起温润的光泽,神经科学家正用精密仪器校准符号发生器的频率参数。探测器的核心舱内,缩小版的玉琮装置正投射出动态符文,与地面的母本形成量子纠缠 —— 这是林念默生前设计的 “符号学信标”,能将地球伦理准则转化为宇宙通用的数学语言。“但核动力装置的辐射屏蔽还是争议焦点。” 他调出环保组织的联名抗议信,全息投影中密密麻麻的签名覆盖了半个屏幕,“他们担心一旦发生故障,钚 - 238 会污染柯伊伯带的原始生态。”
林望舒的星系图全息盘在指挥中心中央展开,柯伊伯带的小行星带模型被红色警戒线标注,探测器的预定航线如银色丝带穿过密密麻麻的天体,每个潜在风险点都闪烁着警示灯。“核动力是目前唯一能支持 17 年深空飞行的能源方案。” 他放大反应堆的三维模型,钚燃料舱被多层防护壳包裹,“但传统的铅屏蔽层重量太大,会影响探测器的变轨灵活性 —— 这就是陆玄团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。”
全球直播的画面切入指控中心时,王强正在向观众展示量子 - 脑机系统的测试片段:地球实验室的操作员通过神经指令控制月球机器人的机械臂,在 0.38G 环境下精准完成苔藓样本封装,延迟稳定在 0.07 秒。“这套系统能让玄鸟号在遭遇未知环境时,实时接收地球的决策支持。” 他的手指划过屏幕上的数据流,“更重要的是,它携带了 749 平衡协议的完整代码,相当于带着人类的伦理准则在宇宙中航行。”
抗议声浪在发射前 72 小时达到顶峰。环保组织的无人机在发射场外围组成巨大的 “反核” 标语,社交媒体上的话题 #柯伊伯带不该有核污染# 阅读量突破 17 亿次。陆玄的玉琮防火墙拦截到数万条攻击信息,其中不乏激进分子的威胁:“如果坚持发射核动力探测器,我们将黑客入侵导航系统。” 神经科学家却异常平静,他调出最新的屏蔽层测试数据,绿色的安全曲线在屏幕上平稳延伸:“我们找到了铅屏蔽的替代方案。”
玉琮形辐射屏蔽层的测试报告在紧急听证会上引发轰动。陆玄团队用纳米级石墨烯与稀土元素合成的新型材料,重量仅为传统铅屏蔽的 17%,但辐射阻隔效率提升 370%。更精妙的是其结构设计 —— 借鉴良渚玉琮的 “天地人” 三层结构,每层屏蔽层的孔隙率按斐波那契数列分布,形成天然的量子迷宫,让辐射粒子在内部无限反射直至能量耗尽。“这不是简单的物理阻隔,是符号学与量子物理的结合。” 陆玄展示的模拟动画中,辐射粒子如迷途的飞鸟,在玉琮纹路中盘旋最终湮灭,“风险概率已降至 0.01%,比陨石撞击的概率还低。”
林望舒在苔藓样本舱的外壁刻下细小的铭文,显微镜下可见 “共生” 二字的甲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