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7章 局:苔藓基因的星际旅行(2 / 3)

“地外生物循环的奇迹”,月球月兔的消化系统能分解苔藓无法代谢的硅基化合物,其粪便中的微生物正是调节苔藓生长的天然抑制剂。她迅速调配稀释液,将提取物均匀喷洒在竞争激烈的边界区域,显微镜下立刻观察到奇妙的变化:苔藓的菌丝顶端开始形成休眠孢子,而拟态植物的根系则像苏醒的触须般舒展,周围的土壤中出现大量活性微生物。

指挥中心的环形屏幕实时转播着这一幕,王强的团队正在优化 “物种平衡机制” 的算法。当苔藓生长速度超过阈值 15% 时,系统自动触发三项调控指令:释放月球微生物群落、调整灌溉中的氮磷比例、启动局部遮光装置模拟火星沙尘暴环境。“这才是动态平衡的精髓。” 王强看着屏幕上逐渐平缓的曲线,“不是阻止生长,而是引导它们找到自然的节奏。” 祖父协议中 “用生态手段解决生态问题” 的理念,此刻在火星土壤中得到完美印证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!

陆玄的玉琮防火墙突然捕捉到异常的基因表达信号,拟态植物在微生物刺激下开始分泌一种新型生物碱。神经科学家放大分子结构模型,发现这种物质与苔藓的应激激素存在拮抗作用,能精准抑制其过度生长,同时自身根系的抗辐射能力提升 37%。“它们在相互学习!” 陆玄的声音带着惊叹,玉琮投射的符号学图谱显示,两种植物的代谢信号在土壤中形成互补的符文结构,“林念默阿姨的共生纹路理论成真了,不同物种能通过化学信号形成天然的平衡符。”

七天后的监测数据令整个联盟振奋:苔藓的覆盖面积稳定在 2300 平方米,扩张速度降至每天 1.7% 的健康水平;拟态植物的存活率从 63% 回升至 91%,紫色叶片在绿色苔藓间形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拼图。更惊人的是土壤改良效果 —— 安全岛范围内的重金属含量下降 74%,有机碳含量提升至可耕种标准,甚至检测到自发形成的微型水循环系统。周星辰在生态日志中写道:“当苔藓学会节制,拟态植物学会协作,火星土壤便会回馈生命的可能。”

林小宇的团队发现了更奇妙的现象:月兔粪便中的放线菌在火星土壤中发生适应性突变,不仅能调节植物生长,还能将苔藓吸附的放射性颗粒转化为自身的能量来源,形成 “苔藓 - 微生物 - 拟态植物” 的三级净化链。年轻科研者将这种新型共生关系命名为 “地火生态三位一体”,其能量流动效率比单一植物净化系统提升 58%。全息报告的动态模型中,三种生物的活动轨迹恰好构成 749 局的双生盾图腾,仿佛宇宙法则的隐秘呼应。

国际联盟的验收团队抵达时,正赶上生态安全岛的首次 “收获”。周星辰用特制工具采集苔藓样本,这些饱含放射性胶体的生物质将被送入密闭降解炉,转化为无害的硅酸盐粉末;林小宇则收获拟态植物的种子,第三代种子的外壳已形成天然的抗辐射层,能在火星环境中自然萌发。验收组组长、尼日利亚科学家阿德巴约抓起一把改良后的土壤,在指间搓捻后惊叹:“十年前我们只能在月球看到零星的绿色,现在火星有了会呼吸的土壤 —— 这才是真正的星际拓荒。”

王强通过量子通讯送来新的基因优化方案,基于火星苔藓的生长数据,地球实验室已培育出第五代品种,增加了 “密度感知基因”,能根据种群数量自动调节生长速度。“就像祖父说的,最好的控制器是生命自身的智慧。” 他转动腕表,表盘内侧的 “共享” 二字与火星生态数据同步闪烁,“这些苔藓不仅是净化者,更是地球与火星的基因信使,带着两个星球的生命密码在宇宙中旅行。”

陆玄的玉琮模型在庆功仪式上投射出跨越地月火的生态网络,月球苔藓监测网、火星生态安全岛、地球平衡草保护区在星图上形成绿色三角。神经科学家调出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