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五章 君国(2 / 3)

也不愿意拿出来,反倒是哄抬物价。难道这些世家大族,寒窗苦读出来的饱学之士他们真的不知道嘛,我看他们不是不知道的蠢,他们是真的坏。

话再说回来,登莱自陶朗先大人上任后,我们经过两次白莲花乱,那次不比陕甘严重,为何我们却可以平定叛乱,登莱百姓可以过的衣食无忧,他们很清楚为什么是他们州府的百姓跑到登莱,而不是登莱的百姓跑到他们州府。

世伯,您从没有到过登莱,朝廷内的大员又有几位到过登莱自天启三年,我们登莱只能收到整个军饷的两成,而官员现在领的是去年的俸禄,都说我们登莱富得很,能生产武器,还能提供粮食,大家都等着袁督师不再兼着登莱巡抚来补这个肥缺,可是他们不知道登莱现在官府从孙国祯大人到地方小??员已经发不了月俸银了。”吴启荣这话让赵率教一惊。他何尝与吴启荣口中那些盯着登莱肥肉的文官不同?只是他确实不知道登莱军军饷只能收到一成,官员没有月俸银,这甚至比已经发生乱子的陕甘还要严重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!

“世伯,您很吃惊吧,也就是您这个军中老将,我才给你吐出实话,旁人听在耳中还会说我们登莱叫花子上坟--哭穷。”吴启荣自嘲的笑了笑。

“可是不拿月俸银你们吃什么?这不生乱子吗?”赵率教一字一句的询问,虽然话说的还是比较清晰,不过很难掩盖那种震惊的语气。

“呵呵……能怎么办?当然还需要各级官员治理,从袁可立大人接任登莱巡抚以后登莱已经开始搞定配给制,每个男性每天吃多少,女性吃多少,妇女儿童吃多少,工人做多少工,干多少活,我们只能发粮票,每人限额购买。”吴启荣苦笑的摇摇头说道。

“登莱已经这么苦了,为何还要接待难民?”赵率教磕磕巴巴的询问。

“世伯,登莱好歹还可以做工,进入登莱的百姓我们安排他们乘海船南下岛屿,北上朝鲜,人总要活的,已经背井离乡,活下去就是唯一动力了。登莱不收留他们,我们这个驴粪蛋子表面光的登莱,不仅就成了官员眼中的大肥猪,更是百姓眼中的大肥猪。世伯您说登莱怎么办?”吴启荣激动的询问。

吴启荣这话让赵率教本就磕巴的嘴巴,更加成了吃冰棍拉冰棍--没化(话)了,只能长长的叹了口气。

军帐内此时一阵沉默,可能是话说的太多口渴了,也或许是吴启荣希望用这杯水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下。

“可是这些为何不……”赵率教率先开口。

“大明各处百姓交不出赋税的数量加起来是登莱的几十倍,他们说了,有人听么?我们登莱说了估计砍脑袋的和我们送出去的信一起回来登莱。大家都在维持这个国,这个军,可是谁才是这个国这个君?我父亲常说,咱们吴家萌受高皇帝与成祖皇帝厚恩,甚至父亲本身都是万历帝的嘉奖,我们吴家应该忠君爱国。大家就这么你捧我我捧你,从萨尔浒捧到了现在,整个辽东丢了。可悲吗?我觉得是可笑。

今年夏季时我去了青州府,看着关隘那里排队进入登莱青的难民,我想,是先有的家还是先有的国。是先有的民还是先有的君。我问杨先生,杨先生说史书上都说了,国家国家,国字打头,并不是因为国大,而是因为家多才有了大国,民和君,老话说民为重君为轻。

我想在咱们大明现在这样子,反倒是官商为重,民为轻,君在其中,花花轿子人抬人,最最底下的才是百姓,干了最多的活儿,交了最多的税,他们得到了什么?”吴启荣从自己怀中取出一块怀表,打开后放在手中伸到赵率教的眼前。

“我送你一块怀表,您推拒着不要,可是您知道这么一块怀表江浙的商人,从佛郎机人手中拿一块多钱吗?不足800两,到我们登莱他敢开价一千八百两。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