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二二四章 决策(1 / 3)

大明新命记 哼哈大王 3728 字 1个月前

杨振没有想到,一向在自己面前小心翼翼、谨言慎行的沈志祥,这次说出来的话,居然最合自己的心意。

“那么,你的建议是——”

“卑职建议,汇合辽西各路兵马之后,对盛京城围三缺一,如果有可能,那就灭其主力,留其一部偏师,然后以北上追击为名义,联合辽西各路人马一起,一鼓作气,北上掠地,到时候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,杀其桀骜不驯之辈,收其驯服来归各部。”

显然,沈志祥的确是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,此时说起他的建言,不仅思路清晰,而且头头是道,很有可行性。

“漠北蒙古也好,黑龙江两岸生女真也罢,向来强者为尊,畏服强者,若知道都督已歼灭清虏八旗主力,见识到我大军军威之盛,必不敢硬抗,其辈既然能归附清虏,也必能归附都督。

“如此一来,都督率领大军北上,不仅能够尽收清虏后方之地,扫除今后隐患,而且可以一举收服极北之地数万蒙古、女真部落精骑为都督所用,填充都督麾下骑兵之不足。到时候,以都督征东军为主力挟其南下,关内还有何人能与都督相抗?!”

沈志祥平时很少参与杨振召集的军事会议,事实上除了与船厂事务相关的军议,杨振也很少找他。

所以不论是方光琛,还是张得贵,都不知道他有这样的想法。

当然,杨振也不清楚,他居然与自己所见略同,虽不完全一致,但大体思路相同。

所以沈志祥话一说完,一时间,方光琛、张得贵都有些目瞪口呆,甚至包括杨振在内,也对其刮目相看。

“襄平伯气魄宏大,方某有所不如也!”

一向有点心高气傲的方光琛,在愣了片刻后,很快站起来对着沈志祥躬身作揖,表示了服气。

“襄平伯深藏不漏,不想竟有如此见识!”

张得贵读书少,但这些年随着地位越来越高,格局也打开了,也能听得出好赖。

虽然他仍然担心战事连绵会导致后方供应紧张等的问题,但是这一切问题,放在很可能因此得天下这个大目标面前,就都不是什么重要问题了。

事实上,现在就连张得贵也已经知道了,以前的“大清国”之所以声势那么显赫,而且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,除了各路明军自身首鼠两端、虚弱不堪等等因素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。

那就是建州女真在统一了辽东女真各部之后,还以通婚联姻、各个击破等办法联合了蒙古各部落和其后方生女真各部落,从那里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精锐骑兵和步兵,再加上大量投降的所谓八旗汉军提供的火炮等火器,所以才让清虏看起来无比强大。

现在,为清虏八旗铸造重型火器的孔有德已经被杨振拿住斩首了,八旗汉军在清虏那边的地位也在下降,人数不断减少,实力下降很快。

在火器方面,征东军和金海镇已经远远超过清虏八旗汉军了。

如果接下来,杨振率部北上,真的收服了原属清虏后方的蒙古和生女真各部落,那么自己一方,今后就真正拥有了称雄一方,甚至争夺天下的实力。

哪怕是在半年以前,甚至是两个月前,这一点,老实了大半辈子的张得贵做梦都没想过杨振带着大家能走到这一步。

当然,走到这一步很凶险,可是成功了的话,将来收益之大简直不敢想象。

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,这种时候,岂能缩头,豁出去了。

张得贵是这样想的,其他人也是这样想的。

相应的是,在方光琛等人的各种建言与折中计议之下,除了这一条被定下来之后,还有其他几项重要决策商定。

比如,加强李禄、仇震海所部人马在敌后的进攻,加快往辽南地区移民的进程,加紧与辽西各路人马的合作,等等。

崇祯十六年四月初